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主导的新周期,经营环境日趋复杂,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区域化趋势(贸易保护主义),正考验着传统的出口模式。
我把以上观点拆解为两个核心层面,并进行深入分析:
一、国内市场:“存量主导”的深刻内涵与挑战
“存量主导”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从过去“人人买第一辆车”的增量市场,转变为“有人换第二辆、第三辆车”的存量市场。这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:
1. 竞争核心转变:从“量”到“质”与“服务”
(1)增量市场:竞争重点是渠道下沉、产能扩张和基础功能,只要能造出车,就不愁卖。
(2)存量市场:消费者见多识广,需求更加多元和挑剔。竞争核心变为品牌忠诚度、技术先进性、用户体验和全生命周期服务。车企不仅要思考如何卖新车,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售后服务、软件升级、二手车置换、金融保险等业务留住用户,挖掘终身价值。
2. 增长动力转变:置换需求成为引擎
新车销售的增长将极大依赖于现有车主“以旧换新”。这意味着,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度和流通效率变得至关重要。一个透明、高效的二手车市场能有效促进新车消费。
3. 市场结构转变:两极分化与淘汰加速
拥有强大品牌、核心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(如比亚迪、吉利、华为及部分新势力)会越来越强。
缺乏特色、技术落后的弱势品牌将迅速被边缘化,甚至出局。兼并重组和淘汰赛会愈发激烈。
二、国际环境:“传统出口模式”遭遇严峻考验
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”与“贸易区域化”确实是悬在中国汽车出口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更考验传统出口模式。
1. 贸易区域化/保护主义抬头
(1)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:主要市场(如欧盟、美国)可能通过提高关税、设置严格的环保或数据安全标准,来保护本国产业。
(2) “去风险”战略:一些国家寻求供应链多元化,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,这直接挑战了中国作为“世界工厂”的出口模式。
(3)实例: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,就是贸易区域化趋势下的典型事件。
2.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
(1)消费者购买力下降,可能导致全球汽车消费市场萎缩,需求端承受压力。
(2) 融资成本上升,影响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和扩张计划。
三、如何是好:从“产品出海”到“价值链出海”的战略升级
面对内外双重挑战,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进行深刻的战略转型,核心是从简单的“出口贸易”升级为“全球化运营”。
1. 模式升级:从贸易出口到本地化生产
在海外建厂:直接在目标市场或区域(如东南亚、中东欧、墨西哥)投资设厂,可以有效规避关税壁垒,利用当地资源和贸易协定,并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。例如,比亚迪在泰国、乌兹别克斯坦,奇瑞在巴西等地建厂。
2. 技术升级:巩固并输出技术优势
电动化与智能化是核心王牌: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和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领域建立了全球领先的优势。持续巩固这一优势,并以此作为打破国际市场壁垒的“敲门砖”。
3. 品牌升级:从“性价比”到“品牌价值”
过去中国车靠价格取胜,现在必须靠技术、设计和体验来建立品牌美誉度和用户情感连接。打造全球性的知名品牌,才能获得品牌溢价,穿越经济周期。
4. 供应链出海:构建全球韧性供应链
带动国内的零部件巨头(如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、华为鸿蒙智行等)一同出海,在海外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。这不仅能降低整车厂的物流和生产成本,也能增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整体抗风险能力。
中国汽车产业正同时经历“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”和“国际市场的模式考验”这两场大考。如何应对:对内,精耕细作,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运营用户”,在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。对外,果断地从“航海家”(产品出口)转变为“殖民者”(本地化运营),将中国的资本、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,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力。
这无疑是一条艰难但必经的升级之路,也将决定未来十年哪些中国车企能成为真正的全球巨头。而中小出口汽车贸易商该怎么办呢?11月12-22日在西安举办第二期50人“一城一国一代表”培训,将详细给大家分享。